千年农耕觅荷湖

一路向北,路过鲁迅故里,越过环城河,经过镜湖,来到越城区斗门街道西北郊,便抵达了荷湖村。荷湖村紧邻杭州湾环线高速公路,与柯桥区马鞍街道毗邻,是名副其实的“越城区北大门”。

荷湖村村域面积2.3平方公里,下辖小舜江移民户自然村和祝家庄自然村,共有户,村民人。村中第一大姓为傅姓。经过多年发展,荷湖村已成功打造集“观光、体验、怀古”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荷湖样板”。过去一年,就有超过一万名游客来到荷湖,一探这颗闪耀在越北大地的灿烂明珠。

植荷万本,故名荷湖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荷湖村的夏日,是其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荷塘翠翠,荷叶田田,荷湖文化广场东侧面积逾平方米的荷花池美不胜收,荷花在微风中摇曳,一叶乌篷在荷间荡漾。

荷湖村紧邻杭州湾环线高速公路,有一个面积逾平方米的荷花池

荷湖村植荷历史悠久,山阴荷湖《傅氏宗谱》的《地望》一文中有记载:“汉永和间,太守马公筑南唐防水,其地尤然泽国。”唐开元年间,其地增修防海外塘,在钱塘江和潮汐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大量淤积,荷湖村形成今日之形态,为淤涨型滩涂,地势平坦。至“元移宋祚,(傅氏八世祖端七宣教)誓不就征,宅边有湖,植荷万本,逍遥期间”,荷湖村也因此得名。

正如荷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傅国彪所说:“荷花是荷湖村的原点。”在荷湖村,不仅有“接天莲叶无穷碧”,也有如珍珠般散落在村庄各处的荷花元素。

村雕

荷花乃荷湖村花。矗立在村口的石刻“碧荷如金”,喻荷湖人淳朴清雅之品质,又心怀创业创新勇争一流之志向。村委会将这造型似荷花的奇石置于此,旨在激发全村人民建设美丽新农村、实现富强“荷湖梦”的热情。荷湖村的村雕亦是荷花形象,就连路边的文明提示牌、村民家门口的家规家训牌也都是以荷花为基底。

在荷湖村之西,一座始建于年的荷湖大桥横跨在南北流向的荷湖江上。该桥造型优美,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如一条长龙越过江面。桥面上刻有荷叶、荷花、莲蓬等精美浮雕。《傅氏宗谱》记载:“形家言地脉,从蓬莱山绵亘而下,开嶂裂岫,环列四隅,独辟空旷。”先人建荷湖大桥,认为过此桥可登上蓬莱瀛洲,故该桥又名登瀛桥,也因此有了“天上神仙府,人间荷湖村”之说。

农耕文化,千年传承

荷湖村地处平原丘陵地带,江河交叉,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气候条件好,有利于水稻、蔬菜生长,自古以来就有“种田窝”之称。

荷湖村有着千年的农耕历史,流传着“乌干菜,白米饭,神仙看了要下凡”的俗谚。农耕文化在荷湖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年,荷湖村开始建造农耕文化荷湖陈列馆,年初,经翻新改造的农耕文化荷湖陈列馆重新对外开放,游客络绎不绝,成了荷湖村的一个景点。

农耕文化陈列馆

走进农耕文化荷湖陈列馆,一幅热火朝天的田间劳作图映入眼帘,有人用锄头翻地,有人牵着老黄牛耕地,有人则开着拖拉机犁地,还有人戴着遮阳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插着秧。翻新后的农耕文化荷湖陈列馆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当你走近拖拉机,它就会发出低沉的轰鸣声,走近鸡舍,既能看到孩童给鸡喂食,也能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声,使人油然生出一股置身乡间的亲切感。

在这里,除了农耕场景,传统手工艺制作所需要的工具也可谓一应俱全。纺织、酿酒、酿造酱油、做藕粉、做豆腐皮……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仿佛让人一瞬间穿越到了过去。

讲解员王祥花告诉记者,荷湖是鲁迅笔下绍兴水乡的典例之一,全村以傅姓始祖传承的农耕文化聚集了一代又一代荷湖人的勤劳智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特征。农耕馆里陈列了精耕细作、农具展区、佃渔并勤、农家风俗等八个三维实景农耕场景展区,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部充满热情和收获的乡土回忆录。

“你看这老纺车、簸箕、镰刀、瓦罐、船桨、斗笠、蓑衣、渔网、背篓等实物,都是村民曾经使用过的老物件。为了保护荷湖村的农耕文化,我们花了5年时间向村民征集旧时的农耕用具和生活用品,最终将收集的多件具有收藏价值的乡土旧物在这里集中展示。”王祥花介绍。

文史古迹,润物无声

沿着荷花池旁的小径往北走,便见到一颗庄严的闪闪红星。“深挖洞,广积粮,这里是荷湖村的防空洞,如今已是一处红色教育基地。”王祥花说。此处防空洞长95米,高2.3米,墙上放置着煤油灯、行军帽等旧物件。防空洞内的灶房、民兵营房、弹药库、轰炸展示区等则再现了战争时期的场景,广播里的轰炸声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防空洞轰炸展示区

年,荷湖村在修缮防空洞时,还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该墓是一座东晋晚期的券顶砖室墓,形制坐北朝南,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墓主人被认为是游仙诗祖师、风水学鼻祖郭璞的妻子。这处遗址如今仍完好保存,供人参观。站在古墓前,可以清楚地看到长方形、楔形和刀形的墓砖,其中长方形砖的一侧分布有网纹或钱纹。墓中出土了青瓷鸡首壶、青瓷盘口壶、青瓷罐、青瓷碗、龙虎纹铜镜等17件随葬器物。该墓及随葬品的发现,是荷湖村历史文化的直接见证。

千年荷湖村,历来耕读传家,知书识礼,尊师重教。新中国成立前,荷湖村就有多家私塾学堂,耕作之余,村里的孩子在私塾里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接受老师的启蒙。村民们至今仍记得傅天弼、傅天锡、傅秋万等多位私塾老师。

九曲桥

先前走过荷花池之上的九曲桥时,王祥花就曾提及“九曲桥的终点,是梦想廊”,旨在告诫荷湖村的青年学子,要牢记知识改变命运,通往梦想的道路即使有曲折,也终会抵达。

荷湖精神,生生不息

荷湖村史,有余年。最初的荷湖村,村民百分之百为傅姓。《傅氏宗谱》记载,荷湖傅氏,出自殷,源于妫(guī)姓。始祖为殷商时期名相傅说(yuè),傅说姓妫,因曾居于傅岩,故称之傅说。傅说的一部分后代遂以“傅”为姓氏。

如今,荷湖村仍有超过70%的傅姓村民。荷湖人受先祖影响,历来重视精神文明。傅氏先人傅慎脩留有祖训:“尝谓子孙之所以长享富厚者,以其本深而蒂固也,培其本则枝叶自茂,积产于子孙,何如积德于子孙。”《傅氏宗谱·劝戒行》亦反映了历史上荷湖村民对精神文明的重视。

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为荷湖人如石磨般勤劳、如越剑般刚毅、如草鞋般朴素的精神品格,静静地流淌在村民的血液里,塑造了以“自强、自信、自励、自律”为核心的“四自”荷湖精神。

行走于荷湖村,时而能见到老黄牛的形象,在荷湖乡土文化博物馆、在村委会大院中……傅国彪告诉记者:“塑牛形是为了弘扬‘老黄牛’默默无闻、克己奉公的精神,学习‘老黄牛’勤勤恳恳、鞠躬尽瘁的品行,激励全村党员为荷湖的建设发展不息地耕耘。”

新世纪以来,荷湖人将荷湖精神内化于行,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征程,不仅实现了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还兴建了文化礼堂、文化广场、健身步道……真正展现了宜居、宜游的幸福荷湖。(见习记者张梦洁文记者何雯摄部分)

扫一扫,听荷湖村村歌

~欢迎留言哦~

↓↓↓↓↓↓

—THEEND—

来源绍兴晚报

值班编辑筱雨

审核佳铭

绍兴晚报∣一个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ystny.com/tjqpb/tjqpb/133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