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动作跳跃之目的

推荐阅读经典原创文章:雪中春信,苏东坡为了这款香,准备了7年,此香如芳香佳人再雪中抱你上世纪60年代初,陈照奎先生来到南京教拳。30多岁的陈照奎师傅艺高人胆大,在南京中山东路体育馆,武术界名流均被他松活弹抖、刚柔相济的拳架所折服。称这个时候的陈照奎代表了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上的最高峰并不为过。此时早已成名的武术家纷纷拜陈师傅为师。凌志安先生早年在上海精武门,习八卦掌形意拳,但一见陈照奎师傅便迷上了陈式太极拳,随之追随终身。陈照奎先后四次到南京教拳,凌老师始终陪侍左右,并先后陪陈师傅去上海、杭州等地教拳,担任助教。陈照奎先生去世后,凌老师桃李满天下并去美国教拳,晚年以86岁高龄演练陈式一路、二路,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跳跃动作丝毫不减,他不允许学生对拳架作任何改动。现在许多陈式太极拳的教学光碟其中包括一些大师的演练,把很多的跳跃动作进行了删减,或者是改动,我认为,陈式太极拳的跳跃动作具有其他任何拳种不具备的非常独特的风格和堪称陈式太极拳实用技击最为经典部分的内涵。掌握这些跳跃动作决非易事。正因为陈照奎师傅当年正值盛年,才得以使这套拳架在他的鼎盛期给人们留下了范本,也直到凌老师去世之后,我才理解他为什么以80多岁的高龄还要勉为其难地去完成这些跳跃动作而不作删改。他常说:“在我这里少了一个,到你们到我这个年龄跳不了,再教学生就变成了少了两个,学之不易,保全更难。”我们同样可以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对陈式太极拳“创新”,“改编”,但是,把这套拳原原本本地留给后人,才有可能让子孙后代把陈式太极拳传承下去。1、跳跃是近战攻击的需要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道家思想贯穿始终的武术,充满了道家“无为”、“道法自然”、“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辩证法,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注重意识境界的修炼。但太极拳毕竟是一种武术,在面对对手先发制人的攻击时,你必须要有具体的方法和实在的动作才能引敌、化敌,才可能后发制人。太极拳的攻击,因其后发的原因常常在被动中迎敌,这被动要转化为主动,就要求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而最有力的攻击方式就是近战。太极拳大师们不见动静就能把人发倒的功夫,就是近战的结果,也是太极拳和长拳的主要区别之一。“寸拿寸接寸吐露”。要想达到近战的目的,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除了“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的化敌方法,跳跃,是在对手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接近对手,并且在顷刻间变被动为主动的最经济、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2、跳跃是为了“合”拳经里讲“引进落空合即出”,“谁先合,谁先赢”。什么叫“合”?在通常的拳击比赛中,拳手互相挥拳如雨,真正能命中的,其实只占少数,有威胁地击倒对手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例子见之于跆拳道、空手道等等。而太极拳的攻击与防守是密不可分的,防守就是进攻的开始,而进攻又包含着防守的动作。“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引自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的“合”,是指在判断出对手攻击,并待对手攻击的定势已经形成,出拳,出脚的轨迹、方向已不可改变,充分利用对手这种攻击的可判断性和不可更改性,“舍己从人”,放大对手的攻击趋势,顺势改变对手的攻击方向。这就是所谓“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引自《道德经》)这种顺其自然的结果,必然是加大对手对自己身体的失控状态。强弩之末,而待对手“末”的到来,恰恰是我“后发”的最佳时机。这个过程,含有贴近粘住和控制住对手的意思。陈照奎师傅曾说“来者不拒,来多少收多少”、就指的是这个过程。太极拳的后发先至主要是通过对敌方动作的预判,在接敌时已判断出对方攻击动作,“化”的同时就包含攻击,“化打合一”。这个“合”的过程,说起来话很长,实战中却是稍纵即逝。通常运用重心转换、掤、捋、挤、按等等,即可完成。而常常被武术家们忽略的是运用跳跃的动作完成“合”的过程。这样的跳跃动作幅度大,并且不受空间的制约。跳跃后完成的“合”,具有其他动作所不具备的快速、准确和强悍的攻击力,从主体讲既是意、气、力的内三合,也是招数的“合”,从对方讲是处于完全被控制下的束手就擒。跳跃可以在瞬间完成已方由劣势变为优势,而对手由主动变为被动的快速转换,然后可以“挨着何处何处打”,而对手根本没有逃脱的机会。3、跳跃增加了攻击的点、面陈式太极拳虽然讲究近战,但由于运用了各种的跳跃,也解决了攻击较远距离的敌手的问题,采用了见远不见高的蹿步跳,如二路拳第十八式的“飞步拗弯肘”。虽然讲求“拳走低架”,有仆步、雀地龙等下三路的动作,但是也有原地旱地拔葱、翻身盖顶、拳肘下砸的腾空跃起,如二路拳第十六式“翻花舞袖”。跳跃动作使攻击点面成与身体交叉状,指上打下,防下我就跃起,犹如油锤灌顶从天而降。“二起腿是上跃法……左右二脚相继一齐离地四五尺而跃起也二足连环起,全身跃半空”,“何谓跌岔?身从空中跌下,两腿岔开,方为跌岔”,“青龙出水是直进平纵法,左足随右足向前飞纵”……陈鑫《太极拳论》对这些跳跃动作曾有详细的记录,但现在已没有多少人在演练中完成这些动作。陈式太极拳跳跃的种类非常丰富,有些动作仅见于陈式太极拳,如二路拳第三十三式“左裹鞭炮”、横身跃步跳。年出版的顾留馨,沈家桢著《陈式太极拳》谈及此式时说:“能使人练成轻身横跃的功夫。”但现在不管是正式比赛还是教学光碟都把此式改为了震脚。此外,除了单跳,一路拳、二路拳,还有一些连跳,如一路拳第三十八式“翻身二起脚”接第三十九式“兽头式”,二起脚单腿落地再次跃起,落地变偏马步转兽头式。二路拳第三十八式劈架子,接翻花舞袖,接掩手肱锤,俗称“三跳”,是极难的连续三次跳跃。但现在即使是大师一级的拳师,也都把它改成了一次跳跃。此外,还有顿步跳、跨步跳、翻身跳、错步跳、闪身跳、仆步跳等等共计十几种跳跃。这些跳跃都有严格的动作规范,又各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的跳跃构成了陈式太极拳最为精彩的实用技击内涵。4、跳跃要“分虚实”陈式太极拳的跳跃,仍然具有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跃起要轻松,落地要松沉的特点。“自由架势懒龙卧”,就是指落地生根,如板上钉钉。落地的同时即是攻击的开始,也是合住对手的“中定”,因此,跳跃要分虚实,两腿先后跃起,两脚叠次落地,在跳起时利用腿的带动空中转换方向,“拧腰转脊与旋踝转膝”,落地后两腿分虚实,随即可以虚转实,实变虚,对已经被控制的对手发起攻击,这样的攻击具有百发百中的威力。为了在瞬间使实脚落在实处,虚脚不失控制,先着地的脚要震脚,“右脚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陈鑫语)。以“掩手肱锤”为例,设敌在我“前膛拗步”时,以其右手拿我右腕,左手管住我右肘,欲上棚拿我,我顺其上掤方向,右手顺缠,并借敌上掤之力跃起,拧身跳,改右臂对敌为左肩对敌,重心下落,右腿落地震脚,将身体靠敌,借拧身转脊之力,左腿由后式飞起,可膝、可踹、可蹬敌腹部,也可左脚伸出管敌两脚脚踝,我呈“下式”,仆步,利用重心快速转换,左肩、肘、手均可因势相宜击敌胸腹。这只是“掩手肱锤”的一小半,拳尚未出,已前后可发6次攻击。这是一个上引下进、“上下相倾”的经典,而其要点就是一次跳跃和落地分虚实。可现在的“掩手肱锤”,大多数人都已改成了震脚,更有甚者双脚同时起跳、落地。需要说明的是,“掩手肱锤”之类的跳跃,动作规范极难掌握,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否则极易受伤。要想达到能用,绝非三年五年可以练成。还有一种似跳而非跳,身体移动而脚不离地的跃步,这种步伐虽然不是跳跃但能起到跳跃的作用。在攻击范围的边缘,而又不需要用跳跃来接近对手时,用一种重心的快速移动,通过身体本身重量的快速移动产生的惯性使两腿被动地跟着身体移动,用最小的动作接近对手,而全身移动后重心与动作与移动前一样,可以接敌后立刻发起攻击,不需要再有“合”的过程。这也是其他任何拳术都没有的步伐。陈式太极拳的跳跃动作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花架子,任何轻率的改动,都必定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后果。应该客观地承认,陈式太极拳确实是一种高难度、高技术要求的拳种。古人有“拳怕少壮”的说法,由于它高难度的动作要求,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练习的拳种,但是作为一种最高境界的武术,它包含的内容如不能全面地传承,又面临其中技击精华部分失传的危险。这一点应引起所有武术工作者的警惕。

推荐阅读:为了续命,他娶鬼做妻,但这洞房,该怎么入?

推荐三个有趣有情怀有智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tystny.com/tjjs/tjjs/115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