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胡冰何义富教授阿

编者按

中国为胃癌高发国家,全球44%的新发病例数在中国,胃癌已成为中国发病数第二和死亡数第三的常见恶性肿瘤。目前对于晚期胃癌公认的标准一线化疗为含氟尿嘧啶与铂类为基础的方案,二线治疗则通常选择一线治疗没有使用的药物进行单药治疗,如紫杉类和伊立替康,然而患者使用此类化疗药物获益有限,化疗给晚期胃癌患者带来的疗效已趋于瓶颈。

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后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其中胃癌的靶向治疗被寄予了厚望,近年多个大型III期临床研究均证实抗血管生成治疗能给晚期胃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甲磺酸阿帕替尼是由我国恒瑞医药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口服高度选择性抑制VEGFR2小分子酪氨酸酶抑制剂,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已经于年10月17日正式批准阿帕替尼作为国家1.1类新药上市,用于治疗二线化疗失败进展的晚期胃癌。多项试验表明阿帕替尼在中晚期胃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

然而在真实世界中,部分胃癌患者在治疗时会由于不良反应而导致治疗的中断以及停止,最终引起疾病的进展。在临床上,对于阿帕替尼治疗时如何进行剂量优化,目前还没有统一可行的明确规定。因此,中国科学医院何义富教授团队,牵头开展了一项比较阿帕替尼间歇性和连续性给药方案联合多西他赛二线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研究设计方案及阶段性数据结果分别收录于和ESMOWCGI中,目前最新数据也中稿年ASCO。名医悦谈第七期对该结果进行了报道,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胡冰教授采访视频

Q1: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晚期胃癌的治疗现状?

Q1

胡冰教授:在中国,胃癌已成为发病数第二和死亡数第三的常见恶性肿瘤,每年新发患者约占44%,中国胃癌病人大多来自农村,发现时已处于晚期,这也是胃癌治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中国胃癌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及免疫的治疗手段,而对于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主要以化疗、靶向、免疫这三种手段。先前对于晚期胃癌的治疗主要以氟尿嘧啶类、铂类、紫杉类、伊利替康等化疗药物,晚期一线化疗方案的中位OS是9~11个月。近年来免疫和靶向的治疗的使用,为胃癌患者治疗生存带来了很大的提升,其中Her-2阳性的胃癌的中位的OS达到了16个月,但是对于Her-2阴性的患者,目前的治疗还是以化疗为主。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VEGFR的靶点,患者可以不进行基因检测而接受此类药物单药/联合治疗,其中雷莫芦单抗联合化疗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纳入到国外的指南中,但雷莫芦单抗在中国并没有上市。我们国家小分子的抗VEGFR2药物阿帕替尼作为一个三线的标准的胃癌治疗药物上市很多年了,在三线晚期胃癌的治疗中,阿帕替尼获得了很多的临床数据及经验。对于二线的和三线胃癌治疗有效率非常低的现状,我们希望通过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来进一步的提高治疗疗效,治疗前移,使更多的病人获得更好的一个治疗的效果。

Q2:您认为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胃癌患者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Q2

胡冰教授:一方面:抗血管靶向药物能够选择性的作用于肿瘤血管,从而阻止肿瘤血管的新生。当肿瘤组织当中的压力比较高,化疗药物很难能够进入细胞内,从而导致药物治疗效果差,抗血管靶向药物能够使得肿瘤血管正常化,进而化疗药物能够进入到肿瘤组织当中,达到治疗效果。另外,有些病人对于免疫治疗是不能够获益的,而抗血管靶向药物不仅使肿瘤血管正常化,更改善免疫的微环境,使得T细胞能够更多的浸润在肿瘤的周围。这样的联合方式可以使得疗效提高。因此未来治疗方向是抗血管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抗血管靶向药物联合免疫以及三种药物联合的三种治疗方向。

第二个方面:通过这样的联合治疗,使一些不能手术的病人,特别是局部晚期的手术的病人,变成可手术的,治疗前移,使更多的病人获益。

第三个方面:患者在经历过化疗、免疫以及联合治疗后,抗血管靶向治疗可以作为一个维持治疗方案,并且口服药物十分便携。这种胃癌的后续的维持治疗模式,也可以进行临床的进一步的探索。

专家简介

何义富教授采访视频

Q3:“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二线治疗胃癌的剂量优化研究”终期数据投中ASCO会议摘要,请您简单介绍下本研究开展的背景?

Q3

何义富教授: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努力,在临床上抗血管生成联合紫杉类药物二线治疗晚期胃癌得到应用。在临床上一般持续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直至病情的进展、患者不能耐受。然而在真实世界中,部分患者由于不良反应导致治疗的中断以及停止,最终引起疾病的进展。因此在临床上非常迫切寻找全新的抗血管治疗模式,既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又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早在年美国已经将雷莫卢单抗联合紫杉醇作为晚期胃癌二线治疗方案纳入NCCN指南,但其周方案的实操性以及药物的不可及性并不符合中国实际国情。此时我们中国自主产权的阿帕替尼1.1类新药上市,得到临床广泛的应用。多项联合化疗二线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均已初步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其中有戴广海教授及杨牡丹教授探索的方案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在动物模型研究中发现,阿帕替尼QD×5/w的治疗方式肿瘤体积缩小最为明显,这也提示这种阿帕替尼的给药方式,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在李进教授和秦叔逵教授牵头的上市后临床研究发现,阿帕替尼治疗出现暂停药物的患者获益更加明显。基于此,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展此项探索性研究,旨于探索更优化的给药方式,试图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更低的不良反应。

Q4:此项研究主要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

Q4

何义富教授:.9.15-.11.30研究期间共筛查了80例受试者,其中76例受试者最终入组并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估。7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间歇给药组(阿帕替尼mg吃5天停2天+多西他赛,n=38)和连续给药组(阿帕替尼mg连续给药+多西他赛,n=38)。结果显示:间歇给药组的ORR为21.05%,连续给药组的ORR为18.42%;DCR为60.53%vs.60.53%(间歇给药组vs.连续给药组,下同);mPFS为3.88个月vs.3.98个月(P=0.);mOS为9个月vs.9.4个月(P=0.)。安全性方面,阿帕替尼特殊


转载请注明:http://www.tystny.com/lxyd/lxyd/14114.html


当前时间: